文章来源:http://go.huanqiu.com/news/tour/2017-11/11353677.html?referer=huanqiu
【環球時報記者陳效衛】初到秘魯的中國游客可能會看到令他們驚愕的一幕:他們平日里萬分疼愛的一種寵物被擺上了餐桌,那就是豚鼠(秘魯人對荷蘭豬的稱謂)。其實,在世界很多地方,豚鼠都是被人伺候的角兒。很多首次來秘魯的游客,都覺得當地人拿豚鼠開胃太殘忍:對這么可愛的小家伙,怎么忍心張開血盆大口? 秘魯以美食著稱,烤豚鼠是當地一道特色菜。由于原汁原味的烤法比較粗獷,作為旅游大國的秘魯考慮到外國人的感受,烹調畫風近年不斷走柔。但即便外表上完全看不出豚鼠本尊的最委婉烹調法,仍有部分內容可能招致某些食客或看客的反感和不適,而來自動物保護協會和知情者的反對聲更是不絕于耳。 賣相,說到底,只是一種表象。吃,還是不吃,應從本源上尋找答案,讓歷史發聲。豚鼠的祖先公認來自南美洲安第斯山脈。生活在這里的印第安人食豚鼠已有千余年歷史,他們的院子里至今仍養著成群的豚鼠,如同我們農戶飼養的豬羊牛兔雞鴨鵝一樣尋常。對于海拔高、獵物缺乏的山地印第安人而言,脂肪含量低的豚鼠肉不僅是蛋白質的重要來源,也是社交活動中的重要交換禮品。原印加帝國國都庫斯科大教堂里珍藏的油畫,描繪的正是耶穌與眾弟子在最后的晚餐中食烤豚鼠的情形。 但走出安第斯山脈的豚鼠,命運從此變得不同。16世紀西班牙征服者將豚鼠帶回歐洲,此后又帶到亞洲、非洲等地。在這些蛋白質營養并不匱乏的地區,似鼠似豬又似兔的豚鼠因小巧光滑的外表、大而明亮的眼睛、活潑溫順的性情而受到寵愛。實際上,豚鼠甫一亮相即成為歐洲上層社會的時髦寵物,甚至被伊麗莎白女王視為心頭之好,也因此逐漸擁有了眾多芳名:竺鼠、葵鼠、荷蘭鼠、荷蘭豬、幾內亞豬和海豬等等。 如此一來,寵物派在人數上后來居上,但是否可以因此而否定食物派呢?這顯然不是簡單多數決。若一部分人寵而另一部分人必須禁食,那么人類菜單上恐怕只會剩下簡單的果蔬。歷史是一條不可逆的單程線。假如印加帝國沒有被西班牙征服,那么目前的食物派就不僅是安第斯山脈幾個國家的主流文化,而且有可能是整個拉美乃至世界的主流文化之一。本來,人的胃口就是蘿卜白菜,各有所愛。況且就動物自身而言,被寵也未必真幸福。豚鼠本質上就是一種鼠,它沒有成為人人喊打的對象,是注重外表的人類看中了其顏值,滿足了自我愉悅的本能。事實上,人類飼養寵物,出于人道主義的只是少數。主人很少同時喂養兩條寵物狗,就是讓孤獨無伴的寵物完全以主人為中心,至于它們因此失去了同伴相歡、娶妻生子的幸福,似乎都不在考慮之內。對于生性好動、膽小怕驚的豚鼠而言,活動空間限定在沒有私密的小小籠子,每天無數次被主人任性打擾,與判了無期徒刑也沒有什麼本質區別。美歐小學生關于你愿做野狼還是籠中狼的討論,折射的就是這種困境。 如何對待動物,作為萬物主宰的人類本來就見仁見智。同樣是牛,有人血腥地殺,有人殘忍地斗,也有人神明般地敬,似乎都已習以為常。在對待豚鼠的態度上,也有必要延伸這種有容乃大的氣度:只要豚鼠不淪為瀕危動物,食物派就可繼續食下去。培育了豚鼠的印第安人不以寵物派做法為忤逆,寵物派自然沒有理由反過來對其指責挑剔。更何況,在秘魯等國,飼養豚鼠已形成創匯產業,寵物派若一味反對,還有可能斷了人家的財路。以一己之好,砸別人飯碗,是不是也有失公允和厚道?
關鍵字標籤:南美馬丘比丘旅遊
|